张靓颖不网红化,审美羞耻症犯了,问题出在某些人身上

张靓颖不网红化,审美羞耻症犯了,问题出在某些人身上

有网友痛心疾首,质疑:“为什么实力派明星要去模仿网红的扭胯动作?”可惜他们选择性忽略了一个事实——深圳演唱会整场37首歌,7套风格迥异的造型,从古典长裙到电子战袍,无一不展现着张靓颖的多面性。被批评的流苏装,实际上只是在三分钟的热舞环节中的“战袍”,而某些人却仿佛拿着放大镜,专盯着这三分钟的“不端庄”,完全忽视了她的全程表现。

更为荒诞的是,某些人对于审美的双重标准:韩团穿吊带就成了“时尚先锋”,欧美女歌手露腰被誉为“女性力量”,但张靓颖一穿上类似的衣服,却被指责为“自降身段”。粉丝们反驳得毫不客气:“你们骂的,到底是衣服,还是穿衣服的人没有按照你们心中的‘女神模板’活?”确实,有些人对“艺术”的要求过于刻板,仿佛一切都应该禁锢在玻璃罩里,沾染一丝烟火气便是亵渎。

当《九万字》被一些评论人批评为“低俗”的时候,他们完全忽视了张靓颖对这首网络热歌的专业级改编:电子摇滚的打底,DJ节奏的穿插,副歌前刻意留白的情绪铺陈,把原曲的情感浓度拉升了三级。而当《跳楼机》横扫各大音乐榜单时,某乐评大V居然愤怒地批评:“曾经受过格莱美邀请的歌手竟然唱起了网红歌曲,真是自甘堕落!”讽刺的是,这首歌在全球的播放量已经突破50亿次,文化影响力横扫新马地区,小破站上的二创视频更是数以万计。市场早已用实际行动投票,真金白银的热爱早已盖过了审美的偏见。

翻阅音乐史,我们不难发现,如今被认为“高雅”的很多艺术形式,当初也曾被视为“离经叛道”。猫王的扭胯被批判为伤风败俗,迈克尔·杰克逊的太空步曾遭遇卫道士的围剿,而《波西米亚狂想曲》初登场时,乐评人毫不留情地批评它“精神分裂的四不像”。华语乐坛也曾经历过这种审美的轮回:邓丽君的甜美嗓音曾被认为是“靡靡之音”,周杰伦吐字不清曾被认为是在“毁歌坛”,TFboys也曾被调侃为“掏粪男孩”。今天,这些早已成为时代经典,凤凰传奇从“农业重金属”逆袭成“国民天团”,刀郎的演唱会门票也一度炒到天价,时间终究会让审美的虚伪面具撕裂。

张靓颖对此看得非常透彻,并且早已脱敏,不会再被绑架。她不以别人的眼光为限,继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音乐人生。那些批评她“掉价”的人,或许并不知道,张靓颖深圳演唱会的门票在开售一小时内便已售罄,二手市场价格溢价三成;而宁波站的预售一开,服务器直接崩溃。尽管舞台上她膝盖积液,但仍然坚持三小时全程唱跳,清唱环节临时加歌八首,第二天清早依然照常开工。网友们调侃:“骂上热搜也能带来流量,为什么不利用一下?”

更加令人感动的是,尽管有些人盯着她的三分钟扭腰环节指指点点,但没人提到她一次演唱会唱了37首歌,依旧保持铁肺高能。张靓颖在微博上发布的《九万字》视频播放量突破200万次,那个眼镜造型也掀起了全网模仿狂潮,市场早已用数据给这场“审美战争”投了票。

回顾这一场闹剧,或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:张靓颖戴上了一副金丝眼镜,而某些人却患上了“审美红眼病”。他们骂的,并非造型,而是他们对自己固守的“高雅神坛”正在崩塌的恐惧。如今广场舞大妈都能跳《九万字》,小学生也会唱《孤勇者》,白领的手机铃声响起《跳楼机》,这才是音乐的真实生态,鲜活且充满活力。

张靓颖在深圳的三分钟扭腰,不仅仅是一段舞蹈,更是她用身体语言表达的一句话:“我也算万种风情,实非良人。”她的歌唱与舞蹈,不是罪过,而是作为歌手的生命力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