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球又一次倒在了世界杯预选赛的路上,这次连印尼这样的队伍都能把我们踢出局。看着电视里胡荷韬痛哭的画面,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夏天——我们以为2002年韩日世界杯是中国足球腾飞的起点,没想到竟是巅峰。
日本媒体这次可没给我们留面子,《答案》网站直接用了"好梦成空"四个字。说实话,人家说得一点没错。当世界杯亚洲区名额从4.5个增加到8.5个时,多少中国球迷暗自窃喜,觉得这次总该轮到我们了吧?结果呢?连朝鲜这样的队伍都比我们坚持得更久。上海媒体的报道说得更扎心:中国队成为18强赛最早出局的队伍之一,24年无缘世界杯正赛。
看看伊万科维奇带队的成绩单吧:13场比赛3胜2平8负,胜率不到25%。场均丢球接近2个,这样的数据放在任何国家都该下课了。但问题真的全在教练身上吗?日本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:中国足球青训体系薄弱,优秀年轻球员匮乏,成年队中海外留洋球员更是零。这让我想起前阵子去基层看青少年比赛,场边家长喊得最多的是"铲他"、"撞他",而不是"传球"、"配合"。
乌兹别克斯坦和约旦都能创造历史首次晋级世界杯,我们却在名额增加的情况下越踢越差。河南媒体那句"下一个四年是否又将重蹈覆辙"问得人心慌。要我说,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,别说四年,四十年后我们可能还在问同样的问题。
中国足球的问题就像一锅夹生饭——上面看着热气腾腾,底下全是生米。足协换了一茬又一茬领导,口号喊得震天响,什么"振兴三大球"、"足球从娃娃抓起",结果呢?校园足球场地被挪作他用,青训教练工资还不如送外卖。有个做青训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俱乐部最头疼的不是找不到好苗子,而是留不住人——稍微踢出点名堂就被家长送去补课了。
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,人家J联赛球队的梯队建设能做到12岁到18岁每个年龄段都有完整建制。我们呢?很多职业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形同虚设,选材靠关系,训练靠蛮干。更可怕的是整个足球生态的急功近利——投资人想着快速变现,教练想着短期成绩,家长想着足球特长加分。所有人都盯着最上面那截金字塔尖,却没人愿意夯实底座。
改变需要勇气,更需要耐心。德国足球花了十年时间改革青训体系才重回巅峰,日本足球坚持了三十年的校园足球体系才开花结果。我们总想着抄近道、走捷径,今天学巴西明天学德国,结果学成了四不像。足球这项运动最公平也最残酷——它从不会辜负真诚的付出,也绝不会怜悯虚假的繁荣。
当胡荷韬们的眼泪一次次在镜头前滑落,我们是否该停下来想想:除了骂几句"解散国足",我们还能做些什么?也许该从让孩子周末能踢上球开始,从给基层教练体面的待遇开始,从建立真正可持续的青训体系开始。足球是圆的,但足球发展的道路不能总是兜圈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