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 | 孙坚为啥迫使王睿自杀,又杀张咨?

三国 | 孙坚为啥迫使王睿自杀,又杀张咨?

01

多年后,张温被董卓推山断头台的时候,他一定会想起曾有个叫孙坚的年轻人,不断劝说自己杀掉董卓时候的情景。

《后汉书·孝献帝纪》记载:前温出屯美阳,令卓与边章等战无功,温召又不时应命,既到而辞对不逊。时孙坚为温参军,劝温陈兵斩之。温曰:“卓有威名,方倚以西行。”坚曰:“明公亲帅王师,威振天下,何恃于卓而赖之乎?……今若纵之,自亏威重,后悔何及!”温不能从,而卓犹怀忌恨,故及于难。

张温死后,《江表传》曰:坚闻之,拊膺叹曰:"张公昔从吾言,朝廷今无此难也。"

董卓进京后,天下诸侯群起而欲讨之,孙坚也趁势发展自己势力。此时的孙坚,再也不是那个煞有介事追着水匪的年轻人,而已经成了逐鹿天下的群雄之一。

彼时的荆州刺史王叡居然因为对孙坚“无礼”,而被孙坚杀掉。

王叡出自琅琊王氏,是二十四孝中“卧冰求鲤”主人公,西晋太保王祥的伯父。即使再怎样勇武无智,孙坚仅仅会因为“无礼”而杀掉王叡吗?

西晋的张勃编撰了一部叫《吴录》的史书,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孙坚与王睿的冲突。裴松之在注《三国志》的时候把这一段引了过来。

叡先与坚共击零、桂贼,以坚武官,言颇轻之。及叡举兵欲讨卓,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,杨言当先杀寅。寅惧,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,移坚,说叡罪过,令收行刑讫,以状上。坚即承檄勒兵袭叡。叡闻兵至,登楼望之,遣问欲何为,坚前部答曰:"兵久战劳苦,所得赏,不足以为衣服,诣使君更乞资直耳。"叡曰:"刺史岂有所吝?"便开库藏,使自入视之,知有所遗不。兵进及楼下,叡见坚,惊曰:"兵自求赏,孙府君何以在其中?"坚曰:"被使者檄诛君。"叡曰:"我何罪?"坚曰:"坐无所知。"叡穷迫,刮金饮之而死。

《吴录》

《吴录》全书主要记载东吴历史,书中有纪、传、志,其体例结构与《汉书》类似,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。 《吴录》语言工整,言辞之间对孙吴甚是推崇,有为孙吴争正统之嫌,这与作者张勃的吴人身份有着莫大的关系,而在材料的取舍上,也多以东吴官修史书《吴书》为准。《吴书》出自东吴史家之手,他们修当朝历史,不免会有所虚饰,张勃如此取舍虽有偏颇,这大抵是源于他的恋吴情节。 [1]

中平四年(187年)十月,长沙区星叛乱,朝廷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平叛,孙坚不负众望,快速评定叛乱。但随后零陵、桂阳二郡的周朝、郭石等又起兵响应区星,荆州刺史王叡与孙坚一起讨伐叛乱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王叡因孙坚武官出身与其产生矛盾,在言语上对孙坚多有轻视,得罪了孙坚。

两年后,董卓乱政。王叡准备响应袁绍等人的号召,出兵讨伐。但由于武陵太守曹寅不和,打算先杀死曹寅再放心出兵。曹寅害怕,伪造朝廷使者光禄大夫温毅” 的檄文,挑唆孙坚逮捕王睿。孙坚本来就怨恨王睿,加上有此檄文,就带兵前往江陵。可笑的是,孙坚抓住王睿后,王叡问:"我犯了什么罪?”孙坚:“坐无所知”。于是,王叡自杀,刘表继任。

展开全文

02

这个记录中至少有三个疑点,看似不可解释

第一,王睿为何无故言语轻视孙坚,孙坚居然就记仇了。

第二,曹寅为什么一下就能挑拨得动孙坚和王睿。

第二,“坐无所知”,是什么意思?意思就是:你犯的罪名就是不知道罪。这叫什么罪?俗话说,欲加之罪何患无辞。孙坚如此说,要么是他也不知道该给王叡定什么罪罪,要么就是他已经赖得再跟王叡废话了。

首先,王睿轻视孙坚折射的是世家大族与寒族之间的冲突。孙然孙坚二千石的郡守,已然朝廷大员,但是王睿将孙坚看作“武官”,方诗铭说,这完全是对孙坚本人,而不是对郡守的轻视。[2]这是非常有道理的。也就是说在当时显赫诸如琅琊王氏等世族的眼里,孙坚是完全没有地位的,更说不上得到重视。

《三国志·吴志·吴夫人传》说:“孙坚闻其(吴夫人)才貌,欲娶之,吴氏亲戚嫌(孙)坚轻狡,将拒焉,坚甚以惭恨。(吴)夫人谓亲戚曰:‘何爱一女以取祸乎?如有不遇,命也!’于是遂许为婚。”说明“轻狡”在当时是一个严重的贬词。方诗铭考证说,“轻狡”亦即“轻侠狡杰”,指的是孙坚以县吏之尊在干着打家劫舍的勾当。所以连吴夫人都会惧怕他,王睿也看不上他。这其中曹寅挑拨不挑拨,都会发生矛盾。甚至不排除《吴书》作者为尊者讳,而故意将王睿与孙坚矛盾引到曹寅头上的安排。

03

王睿的经历在南阳太守张咨的身上又复刻了一次。张咨是颍川名士,与王睿一样,有些看不起孙坚。孙坚带领数万人来到南阳,索要军粮,张咨不给,然后孙坚就设套杀掉了张咨。张咨的死影响很大,使得“郡中震栗,无求不获。”

孙坚杀张咨的细节,在《三国志孙坚传》和《吴历》中的记载有所不同,但是都是孙坚引诱出城相见,而后趁其不备杀掉张咨。方诗铭由此说,无论据《本传》,还是据《吴历》,孙坚杀死张咨,都采用了无赖的极其不光彩的手段对待同僚,这同样反映出他的“轻侠狡桀”的性格。[3]

04

孙坚迫使王睿自杀,又杀张咨,除了被看不起外,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目的,那就是夺取整个荆州,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力量。所以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在所有看似不可解释的情况下,都藏着一个人人皆知,但不肯言明的真相。无外乎利益而已。后世吴国的史书将王睿和张咨的死仅仅归为“轻视”孙坚,无异于是记录了事情真相之上的表皮而已。

无论朝廷以孙坚为长沙太守平叛,随后零陵、桂阳二郡平叛过程中的收获,还是最终和武陵太守曹寅的合谋,还有江夏太守刘祥又与孙坚“同心”,杀掉南阳太守张咨,等等都是针对王睿身后的整个荆州地盘。这样看,孙坚已经能掌握或影响长沙、零陵、桂阳、武陵、江夏、南阳等荆州诸郡,全面控制荆州也不是不可能。孙氏的荆州情节其实在此时已经打开或者说,这个情节从出生就决定了。

参考文献

[1].张勃《吴录》考论.[D];宁波大学;2013 年..

[2][3].方诗铭.三国人物散论[M].上海古籍出版社:上海,2000.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